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23 10:47:37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

这一次在区里上的展示的课,对 “为写而读”课题来说,我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我的课堂教学的目标直指“写作,教给学生写的方法”,要求课文要理解,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感悟文中写的方法,并得以运用。

一开始,我的教学设计目标重在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仅在感悟之中渗透文中写的“巧”与“妙”,王老师听完试教后提出“要简化课堂内容,一课一得,太多重点反而显得没有重点”。我重新思考,重新整装,我把教学重点改设定为感悟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以及学习写人物的外貌。经过学校试教,学校的领导与同事都对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我再次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中如何吸引学生关注人物的外貌描写,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搭梯的作用,真正教给学生写外貌的方法,使后来学生进行外貌练写能水到渠成。此后,我不断与王老师交流、思考、实践,连坐车都琢磨着好点子,逐渐理清思路:在课前谈话时就以有趣的人物外貌描写吸引学生的眼球,先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外貌描写能使人物形象突出;课文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人物外貌的描写能体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在练笔写外貌前,先以一组夸张的人物外貌提起学生兴趣,并让他们领悟到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进行外貌描写。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写作成果展示他们都能捕捉住了人物的突出特征进行外貌描写,反映出了人物特点。

此次课堂教学目标虽能达到,但我觉得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一)教师临场应变能力还需多历练,如:课前谈话时学生表现出来活跃度不高,这时教师就不该继续照本宣科,应当机调整策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可惜当时的我有了发现却没有策略;板书课题时因时间过长有了冷场,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书写以避免冷场;在学生展示习作时我邀请了作文中的“主人公”上台让大家认识,忽略了这些学生有被嘲笑的可能,即使后来的我意识到赶紧对一位小男孩进行了安慰夸奖,但是内疚依然存于我心,因为这样的尴尬完全可以避免——无需请他们上台,我重重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下:课堂时间多紧张也别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还需更新。课一结束,王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要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导的痕迹过重,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这是我今后得继续思考的问题。

当写下这几段文字,我发现:反思能使人进步,能让人客观认识自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自己前进的步伐走得更踏实。谢谢王老师的“紧箍咒”!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2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首先谈话揭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想想“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另外,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从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我始终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资料链接: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中国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之一。真山水、纯文化是武夷山最大的特点。真山水真就真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无人工斧凿的痕迹,连空气都显得古老而清新。

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高拔群峰之上,常有云雾缭绕。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云开雾散之后,凭栏四望,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教学流程:

一、直入课题,重视目标

1、谈话导入:在20xx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中,有一个人, ……此处隐藏12281个字……三、体会作者的情(最后一句话)。

第二环节教学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学生带着“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自主研读课文,首先对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进行细细地品读,写一写、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体会这是一位质朴、慈善的老人。然后,以“是什么让作者对老人产生了敬意?”引导孩子再对文中老人的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和感悟,交流体会,并在交流中生成话题:老人到底累不累?老人为什么不舍得走?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体会老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感受老人对天游峰对大自然的爱,进而体会老人的豁达开朗,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学生对老人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听了薛老师的点评我觉得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钻研教材的本领。

教师自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组织、排序和二度开发,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文中第七段以游客的表现来烘托天游峰的高和险。学生谈到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体会到了台阶多、游客上山难,其实我可以追问一句“除了体会出山的高,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因为游客的表现有三种不同情况,“望而却步、半途而废”更能读出山的险,山的陡。而且我们班有位女生前年暑假到过天游峰,但我也没能用好这一资源。我想,只有课前精心预设了,课堂上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才会使得教学更流畅更得心应手。

二、上课要入情入境。教师饱满的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虽然性格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个优秀的老师肯定能随着具体的语言环境变换角色。教师真挚的情感源于教师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只有自己深刻感受到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文本的美,领悟到其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多读美文,锤炼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此还想对薛老师说声谢谢,因为我坚信:批评是进步的阶梯!也希望听到更多伙伴的指正,谢谢!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一读课文,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

4、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天游峰的高与险,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导入学习还是要扣题而下,师生介绍天游峰,收获一个感性的认识。齐读课题,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组织学生读上一轮课文,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这是常规做法。在这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好“颇”、“褪”等字。

第三个环节,给学生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然后师生一起来完成这一任务。

有学生根据第3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艰苦朴素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10自然段说,这是一位无私奉献的老人;有学生根据第7自然段说,这是一位自强不息的老人。

唐凯亮根据第6自然段发表意见,这是一位自在悠闲的老人。我说:“是吗?”他还演读一番:“你看,老人不是自在悠闲吗?”为了“打消他的嚣张气焰”,我发动大家一起来研读课文。联系第6自然段中的“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大家读一读第7自然段。学生读起了“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我问:老人自在吗?悠闲吗?我再引导学生比较写游客与老人的句子,圈出“可是”一词,再细细地品味一番。实际情况是,我们班里的孩子当时似乎“脑筋转得慢”了,于是我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来pK,读游客们的表现;等二人读完之后,我再“强调”说“可是——”,学生们领悟了,这儿是把游客和扫路老人进行对比。我说:课文是怎么对比的呢?这儿的省略号是要说什么呢?学生做补充。我说,这儿运用的就是侧面描写,用游客反衬扫路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任劳任怨。我对唐凯亮说:“现在还能说扫路老人自在悠闲吗?”他摇了摇头。我说,但是为什么老人的神态是如此的自在悠闲呢?这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地去思考,从他的神态看到他的内心。这一句启发了学生,有的说老人豁达开朗,有的说老人乐观自信,有的说老人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品读第二自然段,这个并不是问题,通过体会比喻句,学生能顺利地体会到天游峰高与险的特点。我有意说,这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每一句都表现了天游峰的高与险。学生们都点头,邵菲感觉到“有陷阱”,举手说,第三句不是。我说:真的不是?她立即反映过来:“不,我说错了,第三句也能表现天游峰的高与险。”我“不依不饶”:从哪里看出来的?她找出了“终于”一词。我再引导学生再读第7自然段,大家拿游客的表现来比较,深入地体会到了登上天游峰峰顶的不易。

读过第2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写天游峰呢?这与我们这篇写人的文章有什么关系呢?有学生及时地发表看法,这也是侧面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有学生说了,这儿写天游峰越险,越能反衬出老人的自强不息、毅力惊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以前曾听同事上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着手教学时,我就有意引导学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几方面展开学习,再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当然,理解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如“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来感悟老人的勤劳、朴实、健康、和善等,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朗读,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丰满了。天游峰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对于这数字,通过与同学们上四层楼梯相比较,从而体会天游峰的高、险、陡,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从而为体会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处于一种惊叹、激动的氛围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就变得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就高了。

教学反思: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